欢迎来到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谭家花屋参观指导(或游览)。游客们也许你见到这处近现代建筑物有些不以为然,心里也许在问一栋普普通通的民宅国家为何要对它进行保护呢?先听我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
上个世纪30年代末,日军入侵华北,一时间战火纷飞,狼烟四起,“偌大的华北容不下一张课桌”,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几近瘫痪。中华民族面临着-灭族的危险。一位年轻有为的教授,从上海辗转千里,到古镇涟源蓝田任教。居住在学校附近的一座地主的宅院里。就在这所看似普通的宅子里,他写出了《谈艺录》的大半部分,并构思了抗战文学的长篇小说中一颗璀璨的星星---《围城》,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道尽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他是谁,与老屋又有着怎样的渊源?今天让我带领大家到花屋里一探究竟。
没错,这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学贯中西的文学大师----钱钟书。他所居住的宅院便是谭家花屋。
话说1938年底,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奉国民政府令在抗战后方选一处良址搬迁国立师范学院(今涟源一中的前身),为中华民族培养教育人才。当时位于蓝田镇上的长郡中学的校长鲁立刚先生是廖先生的好友,特意向廖先生推荐了安化蓝田(今涟源蓝田),从文化上说,一是安化有“安定文化”之喻意,二是蓝田有“青胜于蓝”之喻意。廖先生实地考察发现,蓝田地处湘江流域涟水上游,群山怀抱,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民风古朴。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人曾用“采蓝欣得地,种玉古蓝田”的诗句盛赞蓝田;历史悠久,景色宜人,为世人留下了“五马奔槽”的美丽传说,“芙山叠翠”、“蓝溪古桥”等景色至今让人留连忘返。且蓝田镇上的李园(民国开国元勋李燮和故居,是一座老式大庄院)房屋宽敞适合办学,校舍便安排在此。
1939年11月,钱钟书应国师院长廖世承的邀请和父亲钱基博的召唤,从云南西南联大转道上海,长途跋涉,历时一个多月来到当时地处偏僻的蓝田,出任国师英文系主任,与他父亲---国学大师钱基博同在一所大学任系主任,一时间被传为教育界的佳话。金盆园和谭家花屋因临近李园,先后被用作国立师范学院的教师宿舍,钱钟书等知名教授学者便居住于内。
谭家花屋坐落于涟源蓝田光明山社区,美丽的涟水河西岸,东临李园。老屋坐北朝南,青砖木结构,以厅堂为中轴线两侧房屋对称分布,房屋结构规整,严谨。这样的布局体现着“中庸之道”的审美原则,反映出老屋主人对儒家中庸思想的深刻理解。屋前有空坪,两边出橹,上下两进,中间有天井1口,厅堂的两边是住房,整个房屋进深29.4米,横宽24.5米,总共有大小房屋24间,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老屋顶由小青瓦覆面,屋脊正中的中花有宝瓶形云纹雕花,寓意吉祥平安。房屋的左右两侧是高大的马头墙,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披墙檐,黑白相映,明朗而素雅。马头上各坐有昂首伏身狮一只,相对而望,昂首挺胸,瞋目呲牙,一爪压石头,一爪撑地,尾巴如芭蕉叶舒展,形神威猛,栩栩如生。表达了屋主人借瑞兽镇宅防火的心愿。
老屋从正面看是单层建筑。过了门厅,有隔扇窗,镂空的双喜字雕花隔心十分精致。镂空木门隔离了门厅和内院,屋子正中是天井。从天井向四周看,老屋的二楼便是0,0上的房间对应一楼的房间,左侧的厢房已经倒塌,现建成一排5层的私宅。0上的木质栏杆现存一半,钱钟书先生到国师任教后所住的便是0上右边靠近堂屋的小房间。小房间里空间狭小,仅能容一床,一桌,阳光只能透过墙上的石雕镂空窗进入房间。难以想象,钱钟书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房间里,伴着摇曳的煤油灯写了不朽的诗话《谈艺录》前半部,酝酿构思了小说《围城》的故事梗概,并在街上的求知书屋印刷出版了自己的诗集《中书君近诗》。房间屋檐上的小部分瓦片掉落,残存的内风火墙墙角形似鹊尾,微微翘起,小巧灵动,依稀可见当年的精致。
隔扇窗的背面是天井,天井前靠门厅后迎祖堂东西为厢房,成若“回”字,便于采光。天井原为民居中采光排水之用多为“口”形,面积较小。但老屋中的天井带有方坪,方坪由青石铺成地面平整,可以容纳四、五张八仙桌,也可以晾晒谷物,将庭院和天井合二为一,十分方便。天井四周凹下去的是排水道,常年使用的道壁上砖块湿滑,青苔葱葱,西侧角落有一铜钱孔洞,外圆内方,正是老屋的排水口。雨水由屋檐落入排水沟内,通过排水口流出屋外。当年,钱先生就站在天井里,晒着太阳,与朋友们谈天说地,道古论今。
天井的后面是堂屋,堂屋保存较好的是神龛,神龛位于堂屋后墙上,分为上下两坛,上坛正中书“天地君亲师位”字幅,神龛上的镏金雕花木质门窗保存完好,门窗上部横向是三个方形小窗,镂空雕刻着如意、喜鹊等花鸟纹饰,中部为四扇“亚”字蝙蝠形纹空心木隔窗,窗下是四块绦板上分别刻有四个古代神话故事。下坛位于门窗下部的裙板正中,离地面很近,同样书写与上坛相同的字幅,安置在竖条窗格内。神龛两边各有偏房一间,谭姓人家便住在右侧偏房。门窗上面原有“三仕遗归”的金字牌匾和两边的金字对联不幸在文革时期被毁。
老屋的外墙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屋檐与墙面的交界处以白灰饰面,细线描出屋檐形状,白灰涂出一块三角形区域,用彩色颜料画出花草纹饰,和青色的外墙砖交相辉映,像给外墙戴上了一顶花帽子。墙身由青砖砌筑而成,并在外墙上开出三个窗户。左边为竖条纹木窗,另两个为0的镂雕花窗,花窗是大小完全相同的矩形,窗中为“回”字纹和仙草纹饰。在墙上开雕窗打破了墙体的沉闷,在立面上形成虚实对比,也有利于0的通风、采光。雕窗的屋檐出挑原是为走廊遮雨设置,黑色的瓦面似裙摆一般,外墙立刻活泼起来。
钱钟书在这座老屋住了近两年。但从繁华的大上海一下子来到偏僻的小乡镇,并没有影响他的教学。钱先生的授课言语生动,挥洒自如,讲到名家的人物细节描写绘声绘色。他风度翩翩,说话幽默,很受学生欢迎。偏远的小镇物资有限,条件简陋,粗茶淡饭,教授们闲暇时跑到镇上吃一碗面便是打牙祭。冬天,围着火炉子,以土办法用纸包着鸡蛋煨一个鸡蛋吃,便可促膝长谈。
正是这样艰苦的环境,这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成为钱钟书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成为了《围城》诞生的摇篮,为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说,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形象里融入了钱钟书本人的这一段特殊经历,如都是留洋回来,都曾在上海,后转入一个偏僻小镇教书。作者不惜笔墨在《围城》描述了方鸿渐从上海到小镇的艰难旅途谓之”皮骨仅存,形神交瘁”。方鸿渐任教的三闾大学正是以国师为原型,在小说中他刻意描述了“三闾大学”是一座人才“摇篮”:“这‘摇篮’选得很好,在平成县乡下一个当地财主的花园里,面溪背山。”国师所在的蓝田正是这样的乡镇,这“花园”即“李园”;“溪”就是学院旁边悠悠流淌的涟水源头的支流蓝溪;“山”则是风景秀丽的光明山。这镇子也绝非什么战略要地,日本人不会在意,所以,他在《围城》中仔细描绘着安宁祥和的小镇的繁荣景象,见证着蓝田变为“小南京”的过程。小说里与方鸿渐要好的教授形象也集合国师中几位教授的影子。在花屋和国师艰苦生活不但没有消磨钱钟书的志趣,反而为写作提供了鲜活的生活素材。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民族存亡之际,是潺潺的涟水陪伴着钱钟书度过一段困苦的岁月,守护着古老的蓝田镇,孕育了《围城》。而先生不顾个人前途,隐身于偏远小镇研学育人的品质也赋予了谭家花屋新的生命。如今,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李园和国师的建筑早已是消失在滚滚的现代化进程中,唯有谭家花屋这座文学创作的见证者,几乎完整地保存至今,为研究钱钟书和抗战文学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是涟源人民和中国文学界一笔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湘中涟源地区清代大宅民居建筑研究》
《江南古建筑屋脊装饰的民俗意蕴》
《孕育围城的摇篮》《传统民居山墙的研究》
《苏州明清时期第宅的建筑装饰纹样的研究》
蓝田街道:蓝田街道办事处位于东经105°6',北纬29°,幅员面积42.99平方公里,地处长江上游。东面与茜草街道办事处连接,西南与邻玉街道办事处毗邻,北临长江,南与纳溪区棉花坡乡接壤。行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南面属丘陵地带,北面第沙滩冲积地,地势平坦,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辖16个村、4个社区,现有耕地面积15630亩,总人口44322人,其…… 蓝田街道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