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县水源洞位于该县城北部的百花山南麓,是一处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在水源洞大厅的摩崖石壁上,遗存有两幅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石刻,一幅石刻的标题是《国难期中观光水源洞的感想》,刻于1938年,行书字体,高116厘米,宽136厘米,作者是国民革命军四十六军新编第19师第56团团长陆继炎;另一幅石刻的标题是《气奋风云》,刻于1939年,楷书字体,高110厘米,宽230厘米,作者是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校长岑永杰。
这两幅石刻的内容是:作者参加抗战后,由于工作原因到达凌云,顺便游览水源洞胜景,水源洞滚滚向前的流水、优美的景致,让作者联想到抗战前线的情景,作者遂借景抒怀,用景物来鼓舞大家的斗志,表达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理想信念和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第一幅抗战石刻全文为:
【国难期中观光水源洞的感想】
这次对日战争,我们的力量,须要与此洞的源泉,永流不断地奋斗下去,才能完成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伟大任务。
一九三七年秋,参加东战场(上海)对日抗战,受创回后方治疗的我,医七个月时间,伤愈了,现复从事师旅,军抵凌云,顺游水源洞胜境,觉此洞堪称人间天上,使我万分的羡慕,待将来把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阀,驱出我们的国境以外,再到这里住一回千百万年,过那养性修真闲人的生活。
平南陆继炎题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八月三日
天宫何处觅,桃源在人间。
住此来修养,不仙也非凡。
据历史记载:陆继炎,广西平南人,曾任国民革命军四十六军新编第19师第56团团长,1944年日军占领平南后,在家乡组织抗日自卫队抵抗。这幅石刻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作者用水源洞永流不断的流水作为力量源泉,表达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理想;第二段作者讲述了1937年秋在东战场(上海)参加对日作战,由于受伤,回后方治疗,七个月后伤愈,又从事师旅,军抵凌云,顺游水源洞,作者赞美了水源洞的胜景,表达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段作者用一首诗来结束。
第二幅抗战石刻全文为(如图):
【气奋风云】
民纪廿八年十月十八日,余由校率领员生战时服务团出发,自田西而乐业、凌云,作抗战建国宣传,十一月四日抵蝶城,工作之余率游名胜,争登斯洞,仰视俯察,山明岩秀,云霭风清,丹青四壁,紫翠千盘,滚滚长流不舍昼夜,乃与诸员生相警勉,游目骋怀,大有磅礴风云,气吞扶桑,为国家民族努力奋斗,维护锦绣河山之感,特题此以志不忘。
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校长岑永杰
这幅石刻是1939年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校长岑永杰带领学生来凌云作抗战救国宣传时题刻的,据史料记载:岑永杰,广西西林人,晚清重臣岑春煊的侄子,1933年从广西省立第五中学(泗色中学)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攻读中国文学,后转到广州暨南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再转到中央训练团党政班第十六期学习,毕业后回广西从事教育工作,曾在南宁高中任教,后奉调到百色五中任教导主任,1938年任广西省立田西师范学校校长(田西师范学校即今百色学院前身)。在这幅石刻里,作者用水源洞的胜景与诸员生相警勉,抒发了为国家民族努力奋斗、维护锦绣河山的思想情感。
这两幅与抗日战争有关的石刻,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抗战历史和作者的生平很有价值。